查看原文
其他

7根回归石柱首展!圆明园博物馆揭牌——

海淀网 北京海淀 2023-11-25













7根回归石柱、

200余件(组)展品、

百年“圆梦之旅”

……

10月13日

圆明园博物馆

正式揭牌

“传承·守望——圆明园文物保护成果展”

同期开展















揭牌当天,圆明园博物馆举行“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”开幕式。活动中,流失海外百余年的7根圆明园石柱正式回归圆明园,成为继圆明园马首铜像后,又一批回归原属地的圆明园流失海外重要文物。



石柱无声——在无言中感悟历史


此次回归的7根石柱,经专家研究初步判断,来自于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区,通高约80-92厘米,均为汉白玉材质,略有风化痕迹,保存状态完好。刻有浮雕雕刻花卉、缠枝几何纹饰,工艺精湛。


这些石柱整体造型统一而细节有别,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、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,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、玉兰、荷花、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,圭角卷云纹、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与中国古建望柱、栏板相同,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。



据介绍,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为建筑顶部的联排装饰物,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,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。整体纹饰、形制与圆明园现存部分石柱的纹饰、形制十分相似。



“这7根石柱的中西合璧主要体现在,雕花是属于西方的雕花,花瓶也是西式花瓶,但是花瓶里面插的花是我们中国象征富贵的传统的花卉牡丹花。”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邱文忠介绍。



“石柱后面的背景材料是西洋楼的铜板画,在当年没有照相的时候,铜板画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建筑的实际场景。”邱文忠介绍说,在铜版画中,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年石柱应用的地方,“这张图是海晏堂,也就是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的地方,可以看到石柱曾经在海晏堂楼顶平台护栏的位置,既美观也用于保障安全。”在现存乾隆五十一年(1786)西洋楼铜版图中,可见海晏堂、谐奇趣、方外观、养雀笼、远瀛观等均使用了较多的石柱,这些石柱分布于庭院、喷泉池边、楼梯、楼层平台等处,有着实用及审美的价值。



据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每天约有一千余名观众前来观展。“非常震撼,虽然这些石柱只是静静地放在这里,但是不知道为什么,就感觉它们在讲述一个漫长且动人心弦的故事。看到这些流散文物回到祖国,也感觉很自豪,祖国强大了,希望更多文物早日回归。”一位游客告诉记者。


展览简介

圆明园石柱回归展,分为“漂洋过海”“回归之路”“石柱真容”三个单元,共展出文物、照片等共约50组件,以圆明园流失石柱流失为背景,将此批流失文物回归过程作为串联,呼应同类流失海外文物在园展示情况,重点描绘石柱上的精美雕刻纹样,力求让观众了解圆明园流失石柱远离故土,颠沛流离,重回故里的历程,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圆明园流失石柱所蕴含的文物价值。


圆明园博物馆正式揭牌


圆明园博物馆位于正觉寺内,占地14300平方米,建筑面积3649平方米。展览分别位于正觉寺山门、钟鼓楼、天王殿、东西五佛殿、三圣殿、文殊亭、东六大金刚殿、最上楼等建筑内。


根据《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》,圆明园管理处利用正觉寺现有场馆,在原“百年梦圆——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”的基础上,通过实施安防、消防升级改造工程以及调整展览展陈方案,加快推进圆明园博物馆建设,并于10月13日正式揭牌。



展览下设正觉沧桑、圆明重光、追迹圆明、寻古长春、匠心圆梦、万园之园、聚散流离及圆梦之基等内容,共展出各类文物及展品230余件(组)。结合图片、实物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展示手法,以鲜明的主题、精巧的布局,立体展现出圆明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文物保护成果。


“圆明园博物馆中的重点展品包括马首、铜鎏金象首、青玉老人山子、铜胎珐琅香筒、道光帝御笔‘瀛海仙山’诗石刻等珍贵文物,系统展示了圆明园管理处历年来开展修缮复建、考古发掘、遗址保护、文物修复、数字化保护及流失文物的研究与追索等的文物保护成果。”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

游客陈先生特意从通州来到圆明园博物馆参观,“我一直很关注咱们流散文物回归的事,这些展品我每样都想仔细看看,这次看不完下次还会来。”



更多文物故事

在圆明园等你!


记者:高玉超

编辑:陈乃禾

推荐 · 阅读

·再现千年运河记忆!海淀这个片区改造完成——

·“家乡的医保卡在海淀也能用了!”

·非遗齐亮相!海淀融媒记者探访第三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里的“国潮顶流”

·北部医疗中心、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、翠湖国际人才社区……新进展来啦~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